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脑硬件飞速更新,每隔2年时间都有性能翻倍的新CPU与显卡出现,而机箱却如同活化石一般原地踏步近十年之久,这一切的起源是2001年Intel制定的CAG规范(机箱风道设计指南),从那一刻起,机箱实际上作为CPU散热的附庸而存在,丧失了为一整套电脑设备散热的资质。
机箱设计规范应该由机箱厂商而不是CPU厂商来制定,但是从2001年以来,没有任何机箱厂商敢于挑战CAG规范的权威,机箱渐渐沦为硬件容器的地位。幸运的是,机箱制造业还有一群反权威主义者,一群不满现状者,一群完美主义者,他们不断提出全新的设计理念,一次次挑战落后保守的规则,从未放弃探寻机箱存在的真正意义。
银欣RV02机箱
乌鸦II——面对这款机箱,我们无法想出任何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它的设计。事实上,在这个“经典”与“王者”被滥用的时代,所有浮云般的称赞对于某些产品更像是侮辱。乌鸦II无需吹嘘,没有任何产品比它更忠实地履行机箱的使命;乌鸦II也无需修饰,它诞生的意义仅仅是为了重新诠释机箱的本质。
电脑硬件都会被淘汰,但类似VOODOO这样的产品即便远远落伍,仍旧会被一些DIY玩家当做宗教信仰般地膜拜。伟大产品的特性不是有多漂亮多强大,它们的共性在于开创了一个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启蒙者,它们提出的理念会贯穿始终。按照这种逻辑,2009年7月末这个时刻将成为机箱垂直风道时代的开端,而乌鸦II会被视为次世代机箱风道的奠基人被无数DIYer牢记。
天下乌鸦是一般黑的,乌鸦II自然与乌鸦I一样采用全黑的色调,这款机箱的外观遵循的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不过乌鸦II缺乏前作那种一眼望穿的高端气质,毕竟银欣与乌鸦II的大名在外,对外观有较高期许也是一些用户颇有微词的原因。
银欣乌鸦II机箱
乌鸦II的机箱顶部左右按键分别是重启与电源开关,中间的USB与音频接口对称设计,整体布局没有影响到机箱的美观。
熟悉乌鸦I的朋友都不难看出乌鸦II同样遵循了主板旋转90度的设计,这种设计由乌鸦I开创,但到了乌鸦II发布才真正成熟。依仗这种独特的架构,乌鸦II把机箱风道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银欣乌鸦II官方标称的是0.8mm的SECC钢板,但是我们在实际测量时量出的钢板厚度在0.88-0.9mm中间,这款钢箱的用料足够扎实,厚重的机箱给我们的测试带来很大麻烦,因为挪动机箱调整拍摄角度相当费力。
机箱规格参数
拆开机箱之后,乌鸦II夸张的内部做工一览无余,与内敛的机箱外观形成强烈的反差。2009年,机箱内部的黑化成为可以称之为中端的前提,乌鸦II黑色的内部比乌鸦I显得更有气质,但最令人惊讶的还是底部三个厚厚的180mm风扇,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狂放型设计,夸张的风扇尺寸与并列模式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这个这里开始,乌鸦II的强大设计逐渐显露。
从乌鸦I开始,银欣引入了垂直风道的概念,众所周知,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垂直风道一直被机箱发烧友视为最完美的状态,即便是把平行风道发挥到极致的苹果主机也难望其背。银欣的乌鸦出现之前,我们一直把机箱变革的希望放在BTX机箱上面,垂直风道只是一个梦想,被视为机箱进化的最终状态被人们淡忘。如今这个梦想竟然被银欣实现,乌鸦I一呱惊人,乌鸦II的声誉已经注定要誉满天下。
乌鸦II的垂直风道设计
底部3个进风位,后部电源进风位均有防尘网
乌鸦II底部有三个180mm的风扇向上吹风,这三个风扇的转速可以通过机箱上的按键来调节高转速和低转速两种状态,冷空气通过这三个风扇从机箱底部抽入,垂直向上流动,带走箱内硬件的热量后,由顶部的12cm风扇和通风孔流出。直击要害,简单有效。
从三个180mm风扇不难判断这是一款正压风道的机箱,关于正负压的共识是:负压风道散热性能稍强但灰尘难以阻挡,正压风道避免了虹吸问题,只有入风口会有灰尘,但如果机箱设计不良,热量会在风道死角堆积,继而给机箱加热。乌鸦II的强大之处在于用垂直风道解决了平行风道的散热死角问题,正压风道的最大的缺陷不再,同时乌鸦II采取了比较完备的防尘设计,把正压风道的优势发挥到极限,造就了这款理论上不存在任何缺陷的正压风道机箱。
电源的外置入风口是2009年机箱的设计趋势,流行的电源下置其实就是为了让电源直接从箱外吸风,低温对电源的重要性就如同阳光之于树苗一样,电源从箱外直接吸入冷空气是绝对有必要的。乌鸦II为电源设置了后置的入风口,这个入风口同样有防尘网,在乌鸦II里面,电源既不会给机箱加温,CPU也不会给电源加温。
一些东西出现之前,没有人会想到,出现之后被大家认为是事情原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它其实就是事物的本质,机箱难道不是本应使用垂直风道的么?乌鸦II只是还原机箱的原貌而已,在这个普遍不思进取的环境里,乌鸦II真正配得上经典设计这四个字。
乌鸦II的3个180mm风扇显得特别厚实,拧下固定的两颗螺丝之后,我们就可以而取出风扇,风扇本体实际上是由三层架构组成,加上最下方还有一个托盘。
厚实的风扇
乌鸦II最上方是一个风扇罩,下面是风扇本体,风扇下面是防尘罩,最下面是防尘罩的抽拉托盘,用户可以直接把防尘罩完全抽出,清理后再直接插入。
乌鸦II底部的18cm风扇可以在700RPM与1000RPM中间调节,3个独立的调速开关在机箱顶部。机箱顶部的12cm风扇转速仅仅950RPM,噪音可以忽略,所以这个风扇并未设定调速功能。银欣官方为乌鸦II提供了另外三款18cm风扇供用户选购,我们认为三款18cm风扇运转为700RPM下噪音已经极小,并且提供了充沛的风力,另外购置风扇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加大风量,所以最好选择500-1300RPM的那款。
我们在拆卸风扇时,感觉螺丝固定得非常牢固,三个18cm风扇即便全速运转也不会有丝毫震动,加上乌鸦II本体钢架异常沉重,低频共振的可能性为零。
● 3.5寸硬盘位设计
乌鸦II中的硬盘托架是可以分离的,这个托架用四个螺丝固定在前面板下方。分离式的硬盘托架是今年中高端机箱上常见的设计,它使硬盘可以固定得更牢靠,安装也会比较方便。
硬盘托架用4个螺丝固定
乌鸦II硬盘位的螺丝孔上均附带橡胶圈,可以避免共振的现状。对于硬盘我们一向不推荐用免工具设计来固定,绝对的稳固是非常有必要的,乌鸦II的设计比较符合高端玩家的习惯。
● 2.5寸固态硬盘位设计
乌鸦II上的固态硬盘位非常有意思,这个固定位在机箱背板一面的5.25寸仓位外,用户可以通过一个2.5寸位扣具把固态硬盘固定在那个位置。
● 软驱固定模式
乌鸦II附送了一个3.5寸转5.25寸位的扣具,这个扣具可以用来安装软驱。
个人认为,乌鸦II应该多送几个3.5寸转5.25寸位的硬盘扣具,让普通用户把空闲的仓位使用起来。
乌鸦II延续了乌鸦I的5.25寸仓位扣具,光驱的左侧使用按压扣具固定,右侧使用弹片固定,其实对于定位高端玩家的箱子而言,免螺丝是可有可无的设定,因为没有任何免螺丝工具比螺丝更牢靠,一般高端用户绝对会使用螺丝来固定光驱,硬盘更是要拧上螺丝。
存储位上方有4个5.25寸位,下部硬盘架已经卸下
乌鸦II的前置面板使用6颗螺丝固定,拧下之后才能卸下。从前置面板可以看到很多杂乱的通风孔,对于垂直风道的机箱而言,前后置面板的通风孔显得多余,不过5.25寸挡板上的孔位是必须的,有了这个孔位,用户才能在不卸下前面板的情况下把前置挡板顶出,方便地安装光驱。
乌鸦II的储存位设计显然偏重于5.25寸位,其实绝大多数用户至多用到2个光驱位,把更多的机箱内部空间分配给硬盘比较合适。
内部黑化与背板走线是最容易看到的高端设计,乌鸦II里三个180mm风扇的电源线已经做成背板走线并困扎得比较合理了。我们测量了一下,乌鸦II里四个风扇的线材长度大致是48cm-50cm,长度上不会有兼容问题。
背板走线
乌鸦II内部线材的长度充足够用,背板走线可以保持整洁的内部,让机箱风道保持最佳状态。
乌鸦II的附件有整线绳、捆扎绳、软驱面板、水冷固定排、电源固定支架、螺丝、说明书。
乌鸦II的附件并不多,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所有附件都有重要的用途,其中附送的捆扎绳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与常见的那种一次性的不同。
我们发现乌鸦II其实是一款同时支持两种放置方式的机箱,两种状态对应的风道分别是平行与垂直。
● 平行风道放置方式
在平行风道模式下,乌鸦II有着不输于乌鸦I的气质,笔直的外观造型显得个性十足,只是要搭配吸入式的光驱才能正常使用。
平行风道乌鸦II
因为机箱后部的电源入风位有凹槽,所以这种放置方式并不会导致电源出问题,唯一的问题是光驱必须采用吸入式。
● 垂直风道放置
垂直风道放置时,乌鸦II的外观就没有那么个性了,但散热性能绝对会比较强,大家会如何选择?
相信很多准备入手乌鸦II的用户都比较喜欢第一种放置方式,但平行放置方式是否会对大幅降低乌鸦II的散热效果?
本文耗时一天完成,尚未有时间做风道测试,接下来我们会详细对比传统38℃机箱与乌鸦II机箱的散热效果,以及乌鸦II两种放置方式的散热效果差距,敬请期待。
详细测试请点击:四种机箱谁称王? 银欣乌鸦II对比测试
近期ZOL机电频道有奖活动 | |
2009.7.20至2009.8.10 |
|
2009.7.8至200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