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6500K超频4.5GHz需几根热管?
4.2GHz对于E6500K而言只是实用超频频率,很多发烧友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希望能通过多施加电压的方式让其稳定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下,比如300MHz×15 @4.5GHz。E6500K刚上市不久,相信对此有购买意向的玩家一定会同时考虑散热器的选择,那么要让它在4.5GHz的频率下稳定运行,至少需要多少根热管的散热器呢?我们先拿四根热管的冰凌400黑玉做个试验。
E6500K超频至4.5GHz,实际核心电压设定在1.36V,风扇转速使用1500rpm。
冰凌400黑玉/1500rpm CPU 4.5GHz满载温度:77℃
运行20分钟后得出结构,四根热管的冰凌散热器可以将4.5GHz的E6500K控制在77℃左右。对于Intel双核处理器而言,这已经属于高温,不过并没有突破Intel为这款CPU规范的安全底线。
尽管我们测试所用的E6500K为ES版,体质一般,所需较高的电压会带来一定的温度加成,但是这里已经可以确信一点:若发烧友对E6500K的长期使用频率期望值是4.5GHz,那么在塔式侧吹型散热器中,必须使用不少于四根热管的产品方能确保安全。
● 散热器性能由多方因素决定,热管多少不是唯一
资深的CPU超频玩家会发现,以目前的Intel 45nm工艺产品,当主频超过4.2GHz后,满载温度会大幅度暴增。这里面除了电压引发的升温外,工艺制程的局限也是一大因素,要彻底攻克这个现状除了采用更为夸张的散热手段或坐等新制程的更新暂时别无它法。那么对于刚好处于这个门槛的4.2GHz而言,无论是绝对静音还是最佳散热噪音比,两根热管的塔式侧吹型散热器都能胜任,但前提是当风量已经存在明显瓶颈时,鳍片规模便不能再产生瓶颈。比如测试所用的冰凌200散热器,它的鳍片规模在双热管的同类产品中属于佼佼者。
通过冰凌400黑玉与冰凌200的对比,关于热管数量对散热性能有多大影响的问题答案已经清晰。更多的热管代表从导热底座到鳍片有更高的传导效率,鳍片阵列的规模则决定了从热管传递来的热量拥有多大的换热面积,而最后一道工作则是由风力来完成,空气的流速意味着热量从鳍片单位面积上散发的速度。
瓶颈效应无处不在,在鳍片面积固定的前提下(鳍片阵列总表面积相同),如果风力较弱,四根热管传递到鳍片的热量不能迅速释放出去,那么减少一根或两根热管对整体的散热性能影响就不会太大。反之,若风量足够或鳍片面积巨大,多热管的高速传热通道便更加通畅,相比热管数量较少的散热器性能提升也就不是线性递增了。
综上所述,根据本文测试与分析,可以给出以下几点建议:若你打算在非常静音的状态下做实用超频,双热管的塔式侧吹型散热器是最优性价比选择,因为在过低的风量下,虽然更多的热管性能必然更强,但优势不如你想象中那么明显,况且实用超频通常不会制造疯狂的发热。
而如果你希望让CPU高于实用超频范畴长期使用,或者你的CPU本身发热量较大(如四核心),那么选择一款多热管的散热器并开启主板的风扇温控功能将会事半功倍。CPU低负载下,风扇转速极低,能享受极佳的静音效果,当CPU负载增加时,风扇转速随之提高,便又得到了超强的散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