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我们有幸为大家献上NZXT M59机箱的全球首发,这款机箱官方报价499元,定位属于中端,但它却拥有许多骨灰级机箱的特性,如垂直风道、背板走线等等,笔者便称其为“最便宜的骨灰机箱”。
单从静态上分析这款机箱的外观、设计、用料,NZXT M59机箱绝对是一款物有所值的产品,可是即便有理论支撑,若不真刀真枪地演练一次,笔者还是没有足够的胆量向DIY玩家大力推荐。借此机会,笔者将自身放在一个硬件发烧友攒机自用的角度,为大家展示如何一步一步地打造一台性能强劲并实用的游戏PC主机。本文除了机箱之外,还将涉及到硬件性能的调试和搭配,散热效果的匹配等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一部分预算相对宽裕的用户以参考。
NZXT M59机箱
NZXT M59机箱的主体结构由全钢打造,一侧侧盖安装有亚克力侧透面板,并镶嵌了一枚12cm侧盖风扇,风向垂直于主板托盘。这款机箱的三围尺寸是长50.8cm,宽19cm,高45cm,外形大小属于中型塔式级别。其中长度较为突出,便于容纳PCB较长的高端显卡。宽度虽稍显窄,但也足够应付大多数高端塔式侧吹型CPU散热器。
这款机箱的风道设计,是最能体现其“骨灰”之处。除了具有传统的前进后出式水平风道之外,侧盖风扇可以解主板过热之急,而顶部开设的14cm风扇开孔则意味着它能够实现大面积的垂直风道,可以说是为发热量巨大的顶级硬件或极端的使用状态打下了充分的散热基础。
笔者几乎花费了一整天时间将这台主机装配完成且调试到最佳使用状态,这一过程对中高端DIY用户十分重要。既然花销不菲,那就要尽量让每一分钱物有所值,花高价买了高端硬件却没有享受到超凡的性能,笔者将其看做硬件DIY中的悲剧,当然这是作为一名发烧友的个人观点。下面先介绍有哪些硬件将被装入到NZXT M59机箱中。
既然是发烧友攒机,目光首先聚焦到对性能有直接影响四大件上:CPU、主板、显卡、内存。毫无疑问,在传统中的Intel核心Core i9问世之前,发烧友最想得到的CPU是原生4核心,拥有8条并行线程的Core i7。D0修订的Core i7 920可以在低电压下随心所欲地超频,它又是这个系列中价格最低的产品,理所当然会选它。
Intel Core i7 920盒装处理器
娶“爱妻”过门得有X58,这个芯片组可不便宜,华硕、技嘉之类的一线名牌固然诱人,但是光是主板的价格几乎已经够买一台入门级主机。所以笔者选择了超频实力不俗又价格实惠的映泰Tpower X58A,它拥有6相PWM控制的等效12相供电系统,足以满足i7苛刻的电流负载。
大多数人兜里的银子毕竟是有限的,再配一片GTX295或两片GTX285都显得不切实际,也会让本文的受众减少,于是显卡我们使用性价比出色的GTX260+。它的售价大都千元出头,超频后可对抗GTX280。
内存为什么选DDR3-1600,我想不用解释太多。使用D0修订的i7 920,不奔着4GHz去超频实在对不起这款CPU和为此花的2000元钱(即使是两年以后机器报废)。要获得4GHz就必须使用200MHz的外频,这时相信谁也不希望内存只能分频在蹩脚的DDR3-1200上。当然,上述同样只是笔者站在发烧友角度发表的观点。
看来咱们这颗Core i7 920是难逃4GHz的命运了,那就得为散热做好准备。提到高端散热器,是发烧友都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国外的奢侈品,诸如利民、思民、猫头鹰之类。它们设计确实优秀,工艺确实精湛,性能确实强劲,缺点只有一个:太贵,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事实上国内散热器品牌经过这么久的发展,早就可以拿出与洋货匹敌的产品,只是有些人心理作用在作怪,潜意识里认为国产的不行。例如九州风神的冰刃至尊版,最新的市场售价才200元出头,但是性能却能轻松应付现今所有CPU的超频。
电源的选择马虎不得
电源的选择马虎不得,它是整台机器的动力来源。电源早夭的同时可能会有其它东西变成陪葬品,因此当你的硬件功耗偏高时,还是选择一款踏实的产品为妙。安耐美的自由620W对这套平台而言是不错的选择,它通过80plus白牌认证,单路12V可支撑30A电流,实际额定功率甚至超过标称值。进可攻退可守,以后钱多时想再来一片显卡组SLI也能游刃有余。
想利用机箱风道增强散热或喜欢酷炫的朋友最好在装机前先把机箱好好打量一番,作出风道和炫光大致的构思,再准备一些合适的风扇。
风扇的转速不一定能让你获得满意的静音效果,所以备几根电阻减速线也是有必要的。很便宜,1元/根。
现在所有主要的硬件已齐备,但还没到装机的时间。在此之前先需先确认好硬件的工作状态,裸机超频调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搭建好裸机平台,首先我们需先将CPU调试到理想中的频率,CPU散热器风扇转速这时候尽量维持最高,以便能更准确地探明CPU的体质。
裸机平台实拍
CPU、内存频率参数设定
将Core i7 920超到4GHz的操作比Core 2平台上获得500MHz外频简单的多。维持默认的20倍频不变,将外频设定在200MHz,内存(DRAM)和内存控制器(Uncore)分别使用外频的8倍和16倍运行,确保后者的频率不低于前者两倍即可。这样便可以获得DDR3-1600的内存频率,前提是你的内存有此能力,否则只能委曲求全,内存分频使用6倍运行DDR3-1200。
Core i7 920的超频主要有三个电压可能需要变动,CPU核心电压、QPI(VTT)电压和内存电压,这三样通常根据CPU、内存的体质而定,没有统一标准,需要耐心的尝试,直到找出能确保稳定的最低电压值即可。这里需注意,Intel规定X58平台上内存电压不可高于1.65V,虽说违反这个规定绝不会让你的机器立刻罢工,但是笔者和许多同行都有实践证明它可能会使CPU体质下降。
CPU超频到4GHz后,运行Prime95八线程满负载测试。这里除了检测稳定性之外还需要观察CPU发热情况。此时CPU风扇运行在最高的1500rpm下,拷机半小时后无任何异常发生,CPU四核心平均温度为78℃。看来花200多元买冰刃至尊版是无悔的选择,能将4GHz主频八线程满载的Core i7压制到80℃以内不是随便一个散热器都能做到的。不过1500rpm的转速噪音稍大了点,在最终装机时还要再仔细调整。
装机选择的这款映众GTX260+是公版设计,散热器的风扇拥有PWM温控功能,能随着温度的高低升降转速,低、中负载都十分静音,不用我们操心。显卡的默认频率为ROP 576MHz/Shader 1242MHz/显存 2GHz,实话实说,对于这套平台的定位而言性能还远不能令人满意,所以需要通过一些尝试去挖掘它的性能。
显卡默认频率
NVIDIA的高端显示核心都拥有数个VID,以供厂商自由支配产品定位。定位普通、频率较低的显卡通常不会使用电压最高的VID,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这片显卡可能有不俗的超频潜力。比如以上GTX260+只使用1.12V的核心电压,在它之上还有更高的1.18V。用Nibitor修改BIOS中的电压参数后,刷入显卡,尝试超频能力是否出现改观。VID的电压值都符合官方安全标准,可以放心使用。
加压后经过一番调试,通过显卡调节软件Rivatuner,最终确认这片显卡可以被设定在以下频率下运行:ROP 702MHz/Shader 1566MHz/显存 2376MHz。
在上述频率下对这片GTX260+做烧卡测试,向GPU施加100%负载,十分钟后温度上升到86℃时不再变化,测试过程中显卡运行非常稳定,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86℃虽然比默认频率温度下有明显提升,但对于NVIDIA GT200核心而言,仍未超过温度安全底线,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此频率。将显卡BIOS中的频率设定照此修改,使其成为显卡的默认频率,从此操作系统下无需用超频软件获得。
现在这套配置的CPU、GPU都经过幅度可观的超频,且均在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使用价值无疑会高于同价位把料堆在一起便作罢的其它电脑。
硬件的初步调试已经完成,下面的工作就是将它们装入机箱中。这个工作说难其实很简单,通常一把长柄十字螺丝刀便可搞定;说简单其实也不容易,要装出一个内部整洁美观、井井有条的主机是需要动些脑筋的。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态度对待它。
背板走线
NZXT M59机箱预设了电源背板走线功能,电源线可以从主板托盘背面绕行,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要利用上。这里唯独CPU 12V电源线不能从背板穿越,但是也得想办法将其固定,不能随处晃动。
绕过主板托盘从背板孔中钻出的主板24pin供电与显卡6pin供电。
一些单独的线束,如前面板的装饰LED电源线、前置音频数据线、USB线等等,需要各自寻找位置固定。如果有一条线跨越主板幅度较大,那么显然容易与其它硬件冲突,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主板元件之间的缝隙设计一条路线将其嵌入。若还不能可靠固定,则可利用塑料捆绳和NZXT M59机箱上多处设计的捆线铁环。
别出心裁 硬盘反插
如果不考虑会经常取下硬盘的话,在NZXT M59机箱上可将它反着插入仓位,数据线和电源线均在内侧链接,装机整洁度又添一分。注意,这里在安装第一块硬盘时建议插入最上方的滑槽,不易阻挡前置风扇吸入的气流。
从整体效果上看,主板表面基本看不到任何横跨或纵跨的线束了。这样除了能更显得井井有条之外,机箱在搬动时线束不会随处晃动,避免了因此引发故障的可能性,同时这也可令机箱内风道更加顺畅。
装配一台高性能主机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检测风道效果对核心部件散热的影响。NZXT M59机箱的设计上存在两种风道:传统的水平风道和最近流行的垂直风道。我们先从传统的水平风道入手,检测散热效果。
此前裸机平台测试时曾提到过CPU散热器风扇转速为1500rpm,噪音稍显大,固从装机测试开始用减速电阻线让它的转速降低到1000rpm,而添置的前后两枚风扇以及机箱侧盖风扇转速运行在800rpm。在静音的前提下检验机箱风道效果才具有实际意义。
水平风道显卡测试结果:90℃
测试结果与料想中的一样,机箱内部毕竟是封闭的空间,主动风冷系统在其中的散热效果无论如何不可能与裸机媲美。与裸机状态相比,CPU温度升高了10℃,当然,这其中有风扇转速降低500rpm的因素,不过未超出Intel制定的安全范围。相对于此更令人担忧的是显卡,虽然它只比裸机状态升高了4℃,但已逼近安全极限。
尽管如Furmark烧卡测试般的显卡负载在实用中几乎不存在,但以上结果笔者无法从心里接受,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尝试NZXT M59机箱的另一种风道模式。这套硬件能否如理想中那样装入机箱稳定运行,成败在此一举了。
水平风道是败了,至少是败在这堆高热硬件手里,下面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顶部的14cm风扇孔位上。如果在此安装风扇,并把CPU侧吹式散热器顺时针旋转90°,风向超上,利用热气上升的原理,是否能起到帮助呢?
笔者将原本向后的12cm风扇取消,在顶部正对CPU散热器的部位添加一枚14cm风扇,转速为700rpm,整体噪音基本没有变化。另外前面板处的前置进气风扇仍然保留。
CPU散热器旋转90°
现在的风道组成模式为,前置进气,侧盖进气,顶部大面积排气。
垂直风道显卡测试结果:86℃
测试结果显示,使用垂直风道后,CPU温度比水平风道状态降低了6℃左右,比CPU风扇1500rpm的裸机状态仅高4℃左右。而显卡的温度更是直接恢复了裸机状态的水准,测试结果令人满意,这台游戏主机至此已经可以高枕无忧地使用了。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如果裸机状态CPU风扇以1500rpm转速的测试结果是78℃,那么垂直风道中CPU风扇用1000rpm却仅有82℃,显卡与裸机状态相同,那么这个机箱内部环境与裸机的开放环境岂不是没有区别了。事实上即使真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垂直风道状态的顶置14cm风扇离冰刃散热器更近,风扇面积大,产生的负压把散热器鳍片完全覆盖,这样不但散热器排出的热量会被带走,就连鳍片间隙中的气流也会受此影响而加速。说的直白点,这就类似于前后各安装一枚风扇的塔式侧吹型散热器,快要到达鳍片末端的气流没有因减速而降低换热效果。
因为顶部产生的负压大幅度加速了热气上升,机箱底部由侧盖进气和前置进气风扇补充进来的冷空气含量更高,那么显然GTX260抽气式散热器吸入的空气温度也与外部环境温度更接近,温度几乎与裸机状态持平便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了。
● 最后再让我们回味这台酷炫的游戏主机
在真正的发烧友眼中,一款优秀的硬件DIY主机不仅仅要有强劲的性能、酷炫的外观,还必须有整齐划一的内部结构,充分的性能发挥,优秀的耐久能力。
基于NZXT M59的游戏主机
● 展示这台主机的性能
● 笔者装机心得
要有效控制4GHz的Core i7在8线程满载时的温度,用风冷散热器在机箱内是不容易做到的,这绝不是花大价钱购买一款奢侈的散热器就能满足的。众所周之,风冷散热器几乎都是在机箱内排热,如果散热器的排热量很小,像入门级配置,那么即便没有机箱风扇也能依靠热量的自然发散解决问题。若排热量加大,远远超过机箱自然散热的速度,那么就必须依靠机箱风扇加速热量外排,避免散热器周边出现热饱和状态。
再进一步,如果使用发热量本已巨大的高配置硬件再加以超频,内部温度急剧暴增,机箱会变成烤箱,这时候无论你使用多么奢侈的风冷散热器都无济于事,因为风冷散热所依赖的一大最重要条件—温度差已捉襟见肘,要坚决问题只有从另一大重要条件入手—提高气流速度,可试问如引擎般呼啸的噪音谁能忍受?所以既然我们抱着高性能的理想,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从机箱内的每个细节开始优化,一点一滴地为散热扫除障碍,探寻更高效的机箱散热模式,把高热硬件发出的热量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赶出机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