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疯狂大促背后谁在狂欢
2013年11月11日,支付宝24小时成交额为350.19亿,5200万,9.36亿,52亿,191亿,350.19亿,五年双十一交易额几何级的增长不仅让我们惊叹电子商务在中国爆发式的成长,更让我们看清了零售业的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疯狂购物的背后,是谁在狂欢呢?
很快,加上今年,淘宝天猫双十一已经走到了第五年,虽说很难,但也一步一步的走过来了。要追溯的源头的话,2009年的暑期期间,那时淘宝还叫淘宝商城,而商家阵容远不比现在,也许就在那时,电商巨头们已经有了准备年底大促销的想法,而且以后每年如此的延续下去,让消费者能每年起码能好好的“抢”一次。
又逢一年双十一
或许那时起步的电商们也没有想到,双十一疯狂购物节能一直延续至今,而且破天荒的形成了各种交易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整个消费潮流都在变化中,商业更是一步步的在变迁,直至现在,已经没了当年那些起码的影子。
22009年双十一萌芽 商家雾里看花
2009年,双十一萌芽,商家雾里看花
在2009年,电商们仿佛认准了这个初冬的商机,因为这时正值11月份,季节变化快、南方陆续进入深秋,而北方则名正言顺的进入冬天,消费者购买换机商品的需求更是越来越多,而在09年,整个电商的系统也是被很多一部分人所信赖的,物流也是初见锋芒,引领了整个电商的发展。
电商当时也在萌芽中
在此同时,10月份有法定的黄金周,12月份又有感恩节、圣诞节等年轻人群喜欢过的一些“洋节”,都是大多消费者扎堆的购买时节,唯一只有11月份是没有的,显得格外空旷。所以就计划了再11月份做了一些大促销活动,然而十一月确实没有什么可值得纪念的节日,直至光棍节的日益“普及”,而且“1111”也比较好记。
从电商行业的角度来看,有个了不错的商业背景,一些小企业就开始逐渐的踏入电商这个行业,做一些除了实体店之外的尝试性的销售,这一举动,也带动了电商这个行业的形成。
在2009年的“双十一”只有27个品牌参加了促销,而结果却收获颇丰,第一年的销售额做到了5200万,这一天的营业额甚至比平时的商城大得多,在那个试水的时候,许多商家都没又经验,是从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度过的,但是,各商家的现象,是大多的商品都卖断了货。当时的零售业看电商就跟雾里看花一样,看上去都非常美好,都想去尝试一下,但是没人去引导,没摸到门道,更不知道怎么做,那时的特征也是一种电商的萌芽状态,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32010年 双十一初见锋芒
2010年,双十一初见锋芒。
由于各大商家在2009年的“双十一”大促销都分到了自己的那杯羹,2010年又给各大商家带来了信心,除此以外,电商在网络上口碑的优良传播,直至消费者对电商的态度何其了解,甚至重视程度都开始提升。从那一年开始,各大商家们开始备货、囤货,其实商家们也不傻,任何的销售平台都是提供与需求相匹配,效率才会高,才能挣钱。而缺货就是供小于求,反之就是供大于求。
众多商家介入双十一
由于前一年参加“双十一”的疯狂促销后,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都为了备战双十一,集中的备了货,但是从中就出现了种种问题,这是因为当时的电商部门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线上的货物卖完了就是没有货,货全在别的销售体系里,从而造成了已经下线的货,拉回来在卖的情况,严重的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但这一切也不会影响各个巨头大卖,2010年香港一天的零售销售额是8个亿,而双十一当天,电商们就交出了9.36亿这样的答卷,对于去年的5200万,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商家们现在就不是分羹了,规模越来越大,利润也越来越多。
但是巨额的销售额的背后,出现的却是爆仓的现象,这也是物流史上的第一次爆仓,在没有增派人手,增派运输车辆的情况下,如此多的订单,把物流压得喘不过气来,导致双十一当天的货物,到了年底的时候才送到,大多数商品,尤其是食品,已经产生了变质现象,最后卖家和物流相互“踢皮球”,最终受损失的,确实消费者。
当时行业对点上的认识,仍然处于一个简单的聚集网络供需的状态,消费者们认识到电商有极强的聚合消费者的能力,这是所有零售业做不到的,可电商实现它,确实轻而易举,这也是之后“团购”的由来,其实也是一种厂商的促销环节,老百姓不是在乎东西有多便宜,而是在乎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这就是电商当时,直至现在的现状。
笔者现在还深刻的记得,当时曾经还是校园的我,看到的一起新闻——有一些商家的打印机因为超负荷工作而引起自燃,甚至把整个仓库也烧毁,很多的商家使用的还是喷墨打印机,针打的也是比比皆是,从而引起燃烧。
42011年里程碑式的销售额
2011年,1,双十一单店一天过千万 2、渠道产生冲突
2011年的双十一,是第三年大举促销,很多的国内品牌,甚至是国外的知名品牌都开始进入电商,想在双十一的巨额营业额中分得一杯羹,随着电商部门的销售量越来越大,电商部门在企鹅液中的地位也是开始变化,老总们逐渐开始注重了这个渠道的发展,之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就产生了——渠道冲突。
在电商圈混久的资深人士都知道,新的渠道做大了,老的渠道就收缩了,于是乎两者就开始有了冲突,但是渠道的冲突也开始证明了,电商开始被商家认识到是一个销售商品很好的渠道。
2011年吸取经验 稳扎稳打
这三年双十一,放眼望去就跟进化论一样,相比于09年的雾里看花,电商开始被认可,2011年作出了33.6个亿的巨额销售额,相继出现了单个商家的销售额破千万!而那时提的最多的就是千万姐李淑君,一天单店的销售额为4400万,达到了破天荒的数字。
在2011年,商家们越来越注视“双十一”的促销活动,同时,在后台端,各家物流开始专门为双十一部署,对每个包裹进行流量控制,在此过程中,看出了商家必须为这个渠道规划产品,同时对渠道的物流作保障,整个公司全员出动,财务、人事、行政,只要是活人,都被“抓”去仓库帮忙发货、包货,帮助电商端干活。
52012年 191亿背后的种种问题
2012年,双十一191亿背后的种种问题
时光一晃到了2012年,几乎所有商业形态都发展成了全民总动员了,在报纸上、在网络上、在大街上、出现了一些零售业开始搞“双十一”活动,换句话说,双十一已经从一个线上消费者的活动,演变成了一个整体的消费者的节日——“双十一疯狂购物节”,它不再属于电子商务的一个节日,它是属于每一个消费者的狂欢节。
甚至汽车这种“大件”也在促销之中
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大电商巨头开始尝试一种新的营销方式,那就是尝试一些新的消费者的互动,以及销售模式,“预售”就是较为成功的变革之一,巨头们都认为,集与网络的销售方式,会发生改变,需要利用消费者的主动需求去引导,这就是去年电商谈论最多的C2B模式。
而这种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当天的交易额完成史无前例的191的亿,这一数字震惊了所有的零售行业,很多人看到这一数字,都为之乍舌,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的双十一的规模从备货的深度,发张成了参与,又出现了几何基数的增加。当然这背后出现的问题,给个大电商巨头们,敲响了警钟!
除了老生长谈的“双十一爆仓”问题,有一个问题随之开始闭路出巨大问题,那就是网银支付问题,每笔交易几乎都需要完成支付才得以订单完成,那么网上银行的容量和稳定性就大打折扣,在当时,甚至许多银行的网银都为之瘫痪,一齐挂掉或者轮流挂掉。抢修,挂掉,在抢修,在挂掉,在今天,我们可以笑着把这当个笑话来讲,但在当时,不直急死了多少商家和买家。
62013年 双十一新妙招:货到付款
今年与往年的最大区别,在于用户的沟通方式,移动网络成为了主要角色,每个手机终端触达的都是直接的用户通道,今年也开始了从互联网到移动网络的改变,单一的网络中端还有线下门店都在做终端的转变。
相信经过了“双十一”四年的洗礼,今年的消费者都要理性一点,更多的消费者也都有了应对双十一促销的方案,与此同时,各大巨头纷纷推出了一个新的妙招:货到付款。
甚至有人用软件来抢购商品
货到付款确实是一个妙招,消费者等到货到了之后在进行刷卡或现金的支付,遇到不满意的商品课直接退货,这一方法也解决的网上银行压力大的情况,更多的人不在“恐惧”,大胆的在网络上继续选购自己喜爱的商品,享受着这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
而2013年的双十一,在下午1点的时候就已经突破了2012年的191个亿,21:19时突破300亿,截止24点,突破350亿。
双十一之前 网络流传的一幅图
(图片来自http://www.admin5.net/thread-13743285-1-1.html)
编辑总结:翘首五年双十一,每年的双十一活动就像个镜子一样,折射出了中国电商的变迁,或许在不久以后,甚至将在未来,人们可以逐渐的忘掉电商,电商在消费者心中也渐渐淡去。消费者更期待的是卖家与买家的双赢,一方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另一方得到了其应有的利益;而不是某些商品仅限一天,限时大抢购,一直熬夜守在电脑旁的消费者最后没有抢到而造成的一筹莫展,甚至整晚都睡不好。其实只要放平心态,顺其自然就好,在享“狂欢”购物的人眼中,双十一是一年一度,过这村就没这店的盛宴,而对无所谓的人们来说,今年的双十一就是个星期一,心情再怎么不好,天亮了都要去上班。疯狂购物的背后,又是谁在狂欢呢?
在享“狂欢”购物的人眼中,双十一是一年一度,过这村就没这店的盛宴,而对无所谓的人们来说,今年的双十一就是个星期一,心情再怎么不好,天亮了都要去上班。
司宇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