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整个PC市场逐步的成熟,以高性价比著称的DIY也一步一步走出更多细分的趋势。以批量装机需求为主的办公电脑仍部分存在,但在价格逐步走低的PC整机及笔记本电脑面前优势越来越小;以批量更新装机的网吧业主仍然以DIY装机为主,需求依然非常强劲,且是目前DIY市场一支主力军;而以常态化存在的家庭用或是个人使用的电脑,DIY的趋势则越来越追求个性化。
个人组装电脑的个性化诉求其实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一直存在,只是在近两年需求层面越来越明显。早期,大部分选择自行购买各类硬件产品,以追求强劲的性能开始,更着重看重硬件的计算能力;而近一两年,用户对于产品的性能不再过多关注之后,开始在PC个性化方面找寻更多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这也一定程度上促生了这两年“游戏机箱”市场的火爆。
至睿极光机箱装机评测
当然,“游戏机箱”叫法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些在外观设计上具备个性化元素的机箱产品,而主打“游戏(Gaming)”的其它硬件也在这一段时间纷纷出现,力求以更多炫酷的外观配合不俗的性能来打动这些追求个性化的用户。在个性外观方面,虽然这些硬件都以个性的外观设计见长,但由于硬件通常需要装进机箱内部,基本上不会被看到。所以,有这么一部分硬件,开始增加在LED灯光方面的设计,特别是在具有侧透设计的机箱内部,可以将更多的产品特色凸显出来。
今天,笔者以近期收到至睿送测的极光AR51机箱为例,使用一些LED设计的硬件,并为大家进行装机展示。我们本次使用到的其它硬件包括:Intel原装水冷散热器(水冷头有Intel LOGO且风扇蓝色LED),华硕ROG Maximus VI Formula主板(红色ROG灯光),影驰GTX780Ti HOF名人堂显卡(白色LED灯光)和海盗船16GBDDR3 2400内存(白色LED灯光)。
外观设计灵感来自“陆虎极光”
至睿在年初推出怒舰DX7机箱之后,再度推出面向主流用户的极光AR51机箱。与上一款DX7机箱定位稍有区别,前者为全塔规格面向高端用户,而此次推出的极光AR51为中塔式扩容版RTX 2.0架构(稍后介绍升级之处),且整体外观的部分设计灵感取自“路虎极光”车型,前面板块状,带状区块应用及搭配也与路虎极光的车前视图较为接近。
至睿极光AR51机箱
至睿极光AR51机箱前面板是整个产品设计细节最多的部位,无论是顶部类车窗式设计,还是底部散热窗式设计,以及最底部类“雾灯”式,每一个细节之处,无不体现设计师在产品方面的匠心独具。
3级风扇调速 可扩展控制3组风扇
由于机箱采用了RTX架构,所以机箱侧透的部分位于机箱前面板的右侧,而不是我们常见的左侧。侧透设计部分为两个区块,大区块部分位于主板上方,且为亚力克透视窗,可以看到机箱内大部分硬件的运行状态;小区块为镂空散热网,可进一步提供散热辅助。
机箱顶部IO部分规格也比较高,提供两个USB 3.0接口,提供2个USB 2.0接口,同时提供一个支持硬盘热插拔的接口,可支持随时对3.5寸机械硬盘或是SSD硬盘进行数据存储和交换。
扩容版RTX 2.0架构 支持更多水冷
RTX架构的一大特色是,相对于最早的38度机箱,主板在机箱内部倒转并水平翻转,呈现出电源下置,并且在机箱右侧开启侧板的内部格局。对于早期布局紧凑的38度机箱相比,这样的内部结构调整使得风道不再是从前置下风扇到后置上电源处的曲线风道,而是不经由电源的直行通畅风道。
RTX结构风道示意图
此次我们看到的至睿极光AR51机箱,内部架构已经更新为“扩容版RTX 2.0架构”,整体内部的五金架构在扩展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高度的提升,硬盘仓位数量提升,而在主板扩展位上,可以支持到最多8个PCI扩展空间,同时顶部也能够支持240mm水冷排的安装,这些规格的提升甚至比目前主流的中塔架构机箱规格还要高。
在风扇扩展位置上,“扩容版RTX 2.0架构”提供的扩展能力则不折不扣的凸现出来,顶部的风扇槽高度完全外置,可支持安装2个12cm的风扇,同时也可以支持24cm长度的水冷排,并经过我们实际安装正式可以使用。只是由于RTX特殊的架构,此处如若扩展支持水冷排,则更适用于那些高端风冷/水冷一体式的显卡,或是要求更多动手能力的分体式水冷套件。
后置设计的风扇位经过我们实际测试,也可以安装一些一体式水冷散热排(文章后续会有相应的介绍和展示)。
硬盘扩展位提供最多5组,至睿极光AR51提供3个硬盘笼,同时附送一个分体插槽。三个硬盘笼可兼容支持2.5寸硬盘。
正式装机开始——安装图解
笔者曾经装过不少电脑主机,但这次安装至睿极光AR51,确实第一次RTX架构机箱的装机体验。不过上手安装并没有任何障碍,与一般下置式电源中塔机箱并没有差别。电源下置安装,主板倒置安装,线材理线背部走线,安装显卡,安装处理器一体式水冷一气呵成。
电源采用了睿擎500W电源
最终的安装效果还是十分满意的。各个配件安装过程也十分顺利,只是需要各位用户注意的是,由于RTX架构的特殊性,背线电源的24pin和8pin电源线都比较长,而这个架构反而用不到那么长的线材,可能对于背部理线会带来一些小小的麻烦。
开机通电点亮 效果很满意
本次装机使用了这么多炫光配件,LED风扇和各种支持灯光效果的硬件,那么最终的安装效果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初次通电点亮之后,机箱内部的各个灯光配件相继亮起,包括前面板的HDD LED和POWER LED也同时亮起。机箱内部的蓝色Intel灯光,红色ROG灯光和白色HOF灯光,交相呼应,毫无违和感。
主机通电点亮之后的效果图
本次选用的配件与这个侧透的窗口搭配也比较有趣。Intel的蓝色灯光、ROG的红色灯光、HOF的白色灯光,在长度方面依次递增,而在窗口看来也十分搭配。笔者脑中瞬间就想起了麦田音乐当年推出的红白蓝系列唱片,不好意思,走神了。
更多灯光效果赏析及测试总结
在黑色的背景之下,灯光的效果更容易被凸显,不由得多拍了一些照片,与各位读者一同分享!
主机运行效果图
水冷头上Intel的LOGO
测试总结:
本次评测至睿极光AR51机箱,可以看出产品无论从外观设计的精心准备,还是内部架构在扩展性上的一系列优势,都不难让人为这款产品所动心。至睿品牌在2014年新推出的两款产品怒舰DX7和本次测试的极光AR51都十分有诚意,即在外观设计上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又在内部架构上不断优化升级,以期给到个性化诉求的玩家更多功能。据悉,该款产品将以298元的价格在9日于京东商城首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保持关注。
这次使用一系列带有LED灯光的硬件装机,也是笔者本身第一次尝试RTX结构以及灯光混搭,从最终的图片可以看到,效果还是非常不错。当然,受限于手上的硬件以及动手能力,未能为各位读者带来更多的灯光搭配,也未能用其它配件如LED风扇及LED灯条做出更炫的效果,十分抱歉。在以后的评测中,我们也将会一步步提高自己及最终给读者展示更多更炫的个性化硬件,敬请期待!
网吧业主仍然以DIY装机为主,需求依然非常强劲,且是目前DIY市场一支主力军;而以常态化存在的家庭用或是个人使用的电脑,DIY的趋势则越来越追求个性化。
司宇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