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机箱谁主沉浮 电源上下置优劣对比测试


分页浏览|全文浏览    【中关村在线 原创】 作者:潘轲     评论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38度规范老矣 电源下置成主流

机箱设计标准由谁主导?

    电脑机箱是平台硬件的载体,主要功能是降温、防辐射、屏蔽噪音,其中降温能力是判断机箱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机箱近几年的规格变化均围绕着降温来进行,最近一次较大的改动是Intel的38度机箱规范,它制订了“前进后出+侧面导风”的散热模式,这种风道设计被广泛采用。


电源下置机箱剖析 酷冷至尊领航者测试
传统机箱里电源显卡一直饱受煎熬

    Intel是CPU而不是散热厂商,它主导的机箱风道设计偏重于CPU散热,丝毫不管其他硬件的死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源。一般机箱里的电源位都在CPU位上方,热空气恰好又是向上流动的,电源一直在吸入机箱里最热的空气,温控风扇会一直保持高转速,随之而来的就是高噪音,电源寿命也会大幅缩减。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电源直接从箱外吸风

    或许是近年来机箱厂商都扩展了电源业务的缘故,感受到切肤之痛的厂商终于提出了不同于Intel 38度机箱的风道设计,由机箱厂商来主导的风道设计显然要比CPU厂商更顾全大局。新风道设计的最大改变就是电源位下置,所以我们一般称这种机箱为电源下置机箱。      

● 电源下置机箱的优势与劣势

    很多品牌的旗舰级机箱产品早已应用了电源下置设计,但这些机箱的价格高高在上,没有对机箱市场造成冲击。最近电源下置设计开始在普通机箱产品中露面,两种规格的机箱终于正面碰撞,谁会被淘汰?

电源下置机箱的优势:

    1、电源直接吸入箱外冷空气,大大延长电源使用寿命。

    2、降低电源风扇转速,减少噪音。

    3、机箱顶部留出风扇位,加强CPU及主板供电散热。

    4、机箱重心下移,防止共振。

电源下置机箱的劣势:

    1、电源从机箱底部抽风,灰尘与纤维会造成损害。

    2、CPU辅助供电插槽与电源太远,影响箱内布线。

    本次测试我们用一个传统的上置电源机箱和酷冷至尊领航者进行对比,测试上面提及的种种优势在实际使用中有多大效果。对于下置电源的两大劣势,我们也试图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准备购买下置电源机箱的消费者。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酷冷至尊领航者机箱外观赏析

领航者外观赏析

    酷冷至尊领航者采用黑色与灰色的搭配,铝合金材质的面板镶嵌在黑色塑料边楞中,用银色边框勾勒,拉丝效果衬托出不凡气质,下方CoolerMaster的Logo不仅有电源开关按键的作用,还使机箱的整体感官提升了一个档次。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酷冷至尊领航者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Logo做成电源开关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机箱前后面板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90度角度的前盖板

    酷冷至尊领航者是一款中塔机箱,尺寸为(长)491.8 x (宽)210 x(高)440mm,前面板材质为铝合金,机箱侧板材质为1mm厚度的SECC钢板,侧板的用料值得称赞。内部架构的钢板厚度为0.7mm,机箱重量8.3Kg。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领航者侧面规格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机箱顶部与底部

    领航者的前置接口放在机箱顶部,这种设计是考虑到用户把机箱放在桌下使用的习惯,也是因为接口放在前面板会影响大气美观。前置接口中有eSATA与USB 2.0Plus两个未来的存储设备接口,考虑到机箱一般会使用很多年,或许内部硬件会升级好多次,这种前瞻性的设计就尤为重要。

    机箱底部有两个风扇位,其中一个被内部的隔音棉封死,很多朋友肯定看到开拓者的影子了。领航者底部的垫脚长度为15mm,底部的橡胶圈可以减缓共振,这种垫脚设计还有其他妙用。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机箱内部做工用料与风道设计

领航者内部用料及做工

    酷冷至尊领航者的内部用料为0.7mm厚的SECC钢板,防辐射的EMI弹片比较充沛。机箱支持ATX/Micro-ATX规格的主板,内部有3个5.25寸仓位和7个3.5寸仓位,7个手拧螺丝固定的PCI位。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领航者内部架构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内部风道走势

    电源下置设计使电源直接从箱外抽进冷空气,温度对电源的影响后面我们会详细剖析。令人遗憾的是,因为隔音棉的设计,机箱顶部没有预留风扇位。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机箱前部设计

    领航者有2个3.5寸仓位与前面板垂直,前面板对应的挡板拆掉之后就可以露出设备的外置接口。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机箱后部设计

    机箱后部风扇与机箱之间有一层黑色橡胶垫,同样是出于缓解震动的考虑。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用于防震的胶垫很常见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可以不上螺丝的硬盘

    硬盘位贴有防震的胶垫,两边的胶垫都比较厚实,硬盘要用力才能塞进去,固定非常牢靠,即便不上螺丝也可以。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圆形机箱垫脚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机箱线材

    领航者内部的防震设计非常周全,所有容易发生震动的地方都有橡胶垫,为的是杜绝低频噪声。机箱的低频噪声比高频噪声更难解决,因为这种噪声通常是因为箱体架构不合理产生的共振引发的,一般机箱很少考虑到这种问题。领航者在低频噪声方面花了这么多心思,显然是为了打造一个静音效果出众的产品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100元差价 领航者比开拓者贵在那里?

做工细节更出色

    拆掉侧板与前面板后,我们发现领航者与开拓者的钢架结构几乎完全一致,目前两款机箱差价为100元,仅凭铝合金前面板是无法说服消费者为这100元买单的,两款机箱的差异何在?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领航者内部钢架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领航者使用的0.1A静音风扇

    领航者预置的两个机箱风扇均使用了酷冷的12cm风扇,而开拓者只有一个前置风扇。领航者的机箱风扇实测转速是810RPM,这种转速下除非耳朵贴着风扇,否则是听不到噪音的。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开拓者的硬盘位没有胶垫,而领航者有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领航者的DVD垫脚更胜一筹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价格便宜的开拓者PCI挡片反而更优秀

    关注领航者的朋友肯定会注意到PCI挡板的变化,领航者使用的是普通挡板,而开拓者是缕空的黑色挡板,领航者的用料反而退步了。

● 隔音棉打造极致静音

    机箱是一个金属密封体,先天就带有隔绝噪音的功能,但一层钢板是无法完全杜绝箱内风扇的高频噪音的,很多DIY玩家为了追求极致静音效果,使用隔音棉铺设整个箱体,效果据称极佳。领航者的一大特色就是在两个机箱侧板和上下都覆盖了一层隔音棉。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侧板覆盖的隔音棉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机箱变革的开始 电源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机箱顶部与下部的隔音棉

    因为缺乏静音室,我们无法测试领航者的隔音效果,主管判断噪音大小太不严谨,这个测试项目会在未来加入。领航者内部厚实的隔音棉应该占到了相当的成本,这也是领航者与开拓者的最大区别。

    领航者多出了隔音棉、DVD垫脚、硬盘位胶垫、优秀的前置风扇,这些方面足以让两个机箱定位于不同的层次,领航者适用于对静音有特殊要求的用户,而开拓者适合注重散热性能的用户。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测试平台与测试设定以及局限

测试方法与测试平台

    本次测试主要针对机箱的散热性能,以及两个机箱的电源温度对比。

    CPU温度测试中我们搭建了一套电脑平台,配置如下图。温度记录使用Everest、拷机软件是Everest的稳定性测试项目,这个测试可以让Core i7的8个线程全部满载。为了避免形成乱流,我们使用了被动散热的8400GS显卡,把这个显卡安装在最下方的PCI-E位。

    电源温度测试我们使用了一个带温敏电阻的万用表,在Everest拷机时,把温度探头放在电源出风口上方,这里是电源外部温度最高的部位,可以代表电源内部元件的工作温度。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本次测试有一点局限,就是领航者并没有流出电源顶部的风扇位,这个风扇位原本是电源的位置,既然电源已经下置了,这里就应该利用起来为CPU及CPU供电散热。但或许是因为隔音棉的考虑,领航者机箱在这里并没有风扇位。所以CPU温度对比更大程上反映了传统机箱风道的性能。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电源下置机箱散热性能的分析

● 最理想的风道模式

    现在大多数电源都是12cm风扇抽风,侧面蜂巢缕空出风的设计。当电源位下置之后,CPU相当于少了一个抽风风扇,理论上来说散热能力是下降的。电源下置机箱应该在原本电源位安放一个风扇,这样达到了和原本风道一样的性能。

    机箱顶部风扇是电源下置机箱与传统机箱在CPU散热方面的差别所在,设置这个风扇位是没有争议的,问题是这个风扇位应该用于抽风还是吹风?热空气是向上的,这个位置用来抽风肯定没错,但有些用户考虑到机箱前置风扇抽进的气流一般都会被显卡阻碍,CPU应该有另外一个入风口,这个位置用于吹风也非常合适。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独立散热能否实现?

    我们认为,电源已经独立散热,那么CPU与显卡也应该有各自的独立风道,可以彻底解决乱流的问题。如上图,CPU既然根本无法从前置风扇获益,就应该利用两个风扇一抽一吹,从后部抽入,从上部抽出。这种风道设计才能体现出下置电源风道的优势。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苹果的G5风道设计

    在机箱风道设计方面,苹果G5机箱趋于完美,四个效率最大化的独立平行风道分别为每个配件散热,从这款产品上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未来机箱的发展趋势,电源独立风道是第一步。现在机箱顶部的空间已经足够大,我们期待下一个是CPU,未来我们还会模拟测试CPU独立风道的效果。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上下置电源机箱温度对比测试

● 隔音棉有利有弊

    我们测试的环境温度为22摄氏度,电脑平台在机箱里保持空载状态1小时,用Everest截取最后的温度为待机温度。领航者的待机温度比普通机箱低了6度,这归结于领航者附带的后置电源风扇的效果。


谁主机箱沉浮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领航者待机温度

谁主机箱沉浮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普通机箱待机温度

    Everest的稳定性测试可以使Core i7的四核心八线程全部满载,我们使用Everest拷机1个小时,记录最后的处理器温度为满载温度。领航者四个核心的满载温度大致比普通机箱低了7.5度,这个对比结果固然优秀,但是领航者四个核心的平均温度达到了63度,这个温度对于默认电压默认频率的Core i7来说偏高了。

谁主机箱沉浮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领航者满载温度

谁主机箱沉浮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普通机箱满载温度

    领航者的温度表现还不如开拓者优秀,导致散热能力下降的罪魁祸首是箱内的隔音棉,这层保温棉固然可以降低噪音,但同时有保温的作用。领航者的优势是静音做工,但是散热能力不及同架构的开拓者。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谁是下置机箱的最大受益者?

电源是下置机箱的最大受益者

    电源的作用是将220V的高压交流电变成波形平滑的低压直流电,这个转换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损失,损失的电能会通过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如果是一个转换效率80%,额定功率500W的电源,理论上它也是一个100W左右功耗的热源!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电源内部元件寿命对温度非常敏感

    电子元件工作的稳定性与老化速度是和环境温度息息相关的,每当环境温度升高10℃时,主要功率元件的寿命减少50%!

    拿电源里的电容来说,铝电解电容的寿命=额定寿命1000h×2^[(电容耐温值-工作温度)/10]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电容长期高温工作会非常短命

    假设一颗耐温值为85度的铝电解电容,在45度环境温度下工作,那么电容寿命为16000小时,而如果是35度环境下,就是32000小时!理论上寿命提升了一倍。所以电源应该工作在相对稳定和低的温度范围内,不但能延长使用寿命,还能降低风扇转速,保证稳定的输出。

    电源下置之后,不再吸入CPU的热风,而是直接从箱外吸入冷空气,如果温度变化超过10度,那么电源毫无疑问是电源下置机箱的最大受益者。下面我们测试对比一下电源上置机箱与电源下置机箱的电源温度。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电源温度测试结果对比及分析

● 16摄氏度的飞跃

    测试中我们把温敏电阻稍稍插入电源出风口的空隙,选取的均是靠上的位置,这时系统正在运行Everest的稳定性测试,整个平台的满载功耗接近200W,对电源的压力还是比较小的。大多数用户都是办公和上网,这个功率也与一般用户的日常使用情况相符,高功耗的游戏平台毕竟是少数。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吸入CPU热风的上置电源机箱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吸入箱外冷空气的领航者机箱

    电源上下置的温度差异让人惊讶,领航者仅为33度,而上置电源的机箱达到了49度,温度相差16度之巨!任何用户都无法忽视这种性能飞跃,它意味着电源下置机箱有多出一倍的电源寿命,也意味着电源噪音将进入可以忽略的时代,更代表了无与伦比的稳定性。

    电脑电源从未有过如此安适理想的工作环境,有这种压倒性的优势,电源下置机箱设计必将被广泛采纳。电源下置的设计并没有什么技术门槛,很快会取代传统的38度机箱风道设计。当越来越多机箱厂商推出了电源下置的产品,消费者就需要注意电源下置机箱的两大弊端:灰尘与电源线材长度。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防尘缺陷 10快钱解决灰尘问题

● 低成本的灰尘解决方案

    上次我们测试过开拓者机箱,有很多读者反映说电源下置会往机箱里吸入很多灰尘,所以这次有必要澄清一下,灰尘并不会进入机箱,即便有也是在电源里。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12cm风扇垂直吹风的散热设计

    使用12cm风扇直吹的电源只会有两个通风口,其他部位都是钢板,12cm风扇对应机箱底部的入风口,有市电接口并且蜂巢状缕空的一面对应机箱后部,电源在机箱内的部分是密封体,没有任何缝隙,灰尘自然无从进入。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电源在机箱内的3面均是钢板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10元钱购买的防尘网

    一般高端机箱在底部都自带了防尘网,但我们很难苛求未来中低端下置电源机箱有同样的设计。幸好12cm风扇使用的防尘网随处就可以买到,我们在网上商城购买的这款加上运费也才10元,灰尘问题迎刃而解。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较高的垫脚也能缓解灰尘问题

    灰尘问题的严重性其实与电源风扇转速也有关系,既然下置电源的工作温度不不会超过40度,一般12cm温控风扇的转速就不会很高,降低了灰尘进入电源的可能性,类似领航者这样的高垫脚也可以很好地避免灰尘进入。相对于灰尘,布线问题才是真正的硬伤。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布线缺陷 主流电源线材规格一览

● 主流电源全兼容

    电源下置机箱的最大硬伤是布线问题,CPU辅助供电的插槽与电源的距离实在太远,下图1号路线是最佳布线路线,经过我们仔细测量,8Pin的CPU辅助供电线材起码要达到75cm,但是即便一般的旗舰级电源,线材长度也达不到要求。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电源下置机箱的两种布线方法

    2号路线只需要45cm的线材长度,这条路线需要从PCI槽与PCI挡板之间的空隙穿过,如果这个空隙有电容元件就无法实现,但这条路线是一般电源所能达到的最佳布线路线,否则就只能跨越显卡等设备,机箱内线材会显得相当凌乱。

推动机箱变革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常见电源CPU供电线材长度规格

    我们搜集了主流电源的CPU供电线材长度,一般电源的CPU供电线材长度都足够2号路线的布线需求,电源下置机箱的线材问题并不是硬伤,超过40cm的CPU供电线材都足够使用,只是线材较短就无法保持整洁的机箱内部。

产品:领航者 酷冷至尊 机箱 回到顶部阅读

选购电源下置机箱的经验教训

● 购买电源下置机箱的经验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电源下置机箱出现在市场,从本次测试我们可以总结出购买电源下置机箱的注意事项。


谁主机箱沉浮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顶部风扇位可以加强CPU散热

    电源的CPU辅助供电线材必须达到40cm,否则无法插入主板上的CPU供电插槽;机箱的下部的电源位最好有留置防尘罩,避免用户另外购置的麻烦;机箱顶部最好预留风扇位,用来加强散热。注意以上三点,电源下置机箱就可以发挥出最大功效。

● 电源下置机箱将成主流

    当传统的散热厂商参与到机箱设计中,恰好这些厂商还拥有电源业务的情况下,电源下置的设计出现在中低端机箱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我们没有料到电源下置后温度如此之低,即便是说机箱设计把电源品质提升一个档次也毫不过分,电源下置设计成为主流只是时间问题。

谁主机箱沉浮 电源上下置机箱对比测试
领航者是普及电源下置设计的优秀产品

    电源下置只是一个开始,这种机箱出现的真正意义是扭转了机箱设计以CPU散热为主的导向,设计方向的改变必将导致机箱内部架构发生变革。

频道热词:LED照明  华硕主板  双飞燕  
视觉焦点
酷冷至尊 领航者
    机箱电源评测热点
    排行 文章标题
    TOP10周热门机箱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