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标准ATX机箱架构从诞生至今已过去十年光阴,但是在今天的机箱中随便拎出一个你会发现它除了钢板薄了很多,重量轻了很多之外,其它部分与十年前几乎没有明显区别,可见技术发展之缓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脑中的主芯片,每年中都会有新的角色登场,尤其是即将过去的2009年。Core i7、Core i5系列CPU以及相应的X58、P55芯片组再次强力地引爆平台性能,而年末AMD HD5970显卡的杀入则又点燃了图形性能战争的烽火,试问,用于容纳这一切的机箱真的可以不为所动,一层不变吗?
答案是否定的,即便这一切架构规范的制定者Intel不到万不得已不做变动,但受到市场需求的作用,机箱厂商们还是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设计能力,不断完善着、改进着那个老态龙钟的ATX架构。那么随着核心硬件的更新换代,2009年机箱制造领域出现了哪些对用户有重大意义的杰出设计呢?在为读者详细描述每件事物之前,下面可先对它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首破ATX陈规,电源放下面(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机箱电源下置并非2009年的专利,这种结构在很久以前就已出现,只是除了个别高端玩家机箱品牌之外,应用范围很狭小。直到近段时间,高性能、大发热的硬件系统终于从各个角度强力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机箱内的风道设计通常都是前进后出,即前置一枚进气风扇,后置一枚排气风扇,形成水平式的空气循环系统。有一款机箱非要打破常规,纵向向前旋转90°,把以往的后置排气窗口对着天,竟然取得匪夷所思的散热功效。
要让那些主流机箱厂商造出符合玩家风格的机箱真不是件难事,其实一种设计模式只要成型就很容易效仿,增加的成本微乎其微。你可以使用普通的板材用料,普通的五金工艺,只要配上先进的设计,依然可以达到“骨灰”的功效。
很多机箱煞有其事地在前I/O面板上提供了前置eSATA端口,这是个十分利民的设计,可以提高用户临时安装SATA驱动器的便捷度。但普通台式机的驱动器都需要独立的供电,eSATA端口只能用作传输数据,所以若没有同时解决供电问题,设计者用心再良苦都付诸东流。
背板走线与理线环让你DIY出品牌机(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凌乱的机箱走线不但严重影响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会干扰风道通顺,阻碍气流通过,不过若此机箱经过两种再简单不过的人性化加工,你的攒出的电脑内部也会如同品牌机一样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