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和Intel达成交叉协议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个人电脑行业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当时,8位微处理器已经非常普遍,各种存储芯片的价格也有了大幅的下降,而软件应用方面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个人电脑似乎已经迎来自己的春天。
但是,1973-1975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在很大程度上放缓了个人电脑的高速发展势头,整个半导体行业深受其害,PC销量锐减,价格暴跌。绝大部分规模较大的公司虽说算是熬过了这个艰难的时期,但是最终也是遍体鳞伤,而小公司们就没那么幸运了,它们遭遇了抱团取暖,低价转让,甚至是破产重组的悲惨结局。
1973-1975全球萧条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红线:代表平均水平)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AMD。作为主要的辅助芯片供应商,AMD遭遇了冰冷时期,那些年,其股价最低的时候只剩1.5美元/每股——不足其IPO时的十分之一,而且还面临着一场必输的官司——Intel起诉AMD侵犯其EPROM芯片的设计专利。
当时,AMD并非Intel的直接对手。AMD可以奢望Intel能拉它一把,而AMD也有自己的筹码——FPU协同处理器(浮点运算单元)。Intel对AMD的FPU可谓垂涎已久,它可以与Intel旗下的微处理器协同工作以实现计算算数函数功能。而且,FPU也是Intel在与Zilog、摩托罗拉以及MOS Tech的四角战役中至关重要的一颗棋子。对Intel而言,让AMD成为8085处理器的辅助供应商还可以无形中提升其处理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更重要的是,AMD将不能生产Intel竞争对手的产品。
AMD成了Intel 8085的官方授权的辅助供应源(图片来源:CryptoMuseum)
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AMD和Intel终于达成了最终协议。AMD可以生产并售卖Intel 8085处理器,Intel将会收取专利许可费,此外还包括一些相关细节,比如说AMD向Intel提供微代码,Intel允许AMD的产品上打上“兼容Intel”的标示等等。
总之,Intel和AMD的交叉协议对后续的个人PC产业发展走势带来了重大影响。AMD继续存活了下来,而且几年之后,缓过神来的AMD就和德国的西门子公司一起成了一家合资公司,欧洲IC产业短板得以补足。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西门子还试图收购Intel,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且当时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8位运算,相应的软件应用也是在8位运算的基础上开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16位产品的发展。当时首款主流级16位处理器诞生时,基于8位运算、搭载CP/M操作系统的个人PC出货量依然多达5000台,其中Apple II占据了六成之多。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