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互交图形用户界面登场
后来,随着架构以及复杂度不断优化和完善,微处理器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且,由于制程工艺的改进,内存模块可容纳更多的晶体管数量,存储空间和容量自然也得到了提升,另外软驱和硬盘的容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充。
接下里,离我们当代人心目中的个人电脑的登场已经不远了,其中由“鼠标之父”Douglas Engelbart领衔的斯坦福研究中心(SRI )旗下的ARC研究中心以及后来施乐(Xerox)的PARC(即施乐帕克研究中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称“鼠标之父”的Douglas Engelbart(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Engelbart所从事的位图开发项目直接催生了人机互交式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简称GUI)。Engelbart认为,屏幕、输入设备、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能够很好的帮助人们解决进行合作的问题,并且还能够让人们进行社交。在这种情况下,Engelbart发明了鼠标。
Engelbart发明的计算机鼠标原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这种情况下,Engelbart发明了鼠标,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交互,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实现复制粘贴、多媒体、屏幕窗口、实时编辑以及视频会议等诸多功能。
后来,施乐(Xerox)旗下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简称PARC)继续完善了Engelbart的成果。实际上,作为一家主营复写纸和打印纸的厂商,施乐当时已经意识到可能会被个人电脑边缘化的危险,因为施乐已经预见到,未来的办公室将会很少再用到纸张。
PARC研究中心于1970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实验室(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y,简称CSL),由鲍勃·泰勒(Bob Taylor)亲自挂帅。无论是因特网还是个人PC历史名人堂,鲍勃·泰勒都可以牢牢地占据一席,而且这个位置十分靠前。泰勒曾担任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也曾是ARPANET(因特网前身)美国高等研究计划署网络的主要推动者,可以说是现代因特网的先驱。
PARC对个人电脑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的成果包括对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改进和优化(优化版的GUI曾让年轻的乔布斯在参观PARC叹为观止)、发明了激光打印机、打造了全球首款工作站电脑Alto。
施乐的Alto是首款拥有图形用户界面的台式计算机(图片来源:Techspot)
当时,Alto被普遍认为是不符合设计标准的产物,因为它的成本实在太高了。粗略估算,Alto的各种硬件成本总和就已经达到了单价10000美元,即便是放到今天,这也算得上是一台昂贵的工作站了。而事实上,Alto的终端零售价可能达到25000-30000美元/一台,这在当时对家庭用户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所以Alto只能针对商用市场。
尽管如此,Alto的诞生却催生了全球首个高速计算机网络。当时,PARC研究中心为每一个研究员配备了一台Alto工作站电脑和一台新近开发的、先进的激光打印机,这些设备将会在PARC研究中心内部形成一个网络。
得益于此,一个600像素的文件可以在2.67mbps网络下仅用时12秒即可完成传输,而在此之前,这样大小的文件要想传输完成的话则需要15分钟。但是,PARC对于这个速度并不是很满意,很快又成功开发了10mbps以太网。
但是,施乐公司本身并没有意识到PARC所开发技术的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初,苹果公司利用Alto的创意——位图显示和以鼠标为中心的接口技术,开发的Macintosh彻底改变了个人电脑市场。这时,施乐公司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在施乐Star系列上取得了相对的商业成功,但为时已晚。昂贵的施乐工作站不能战胜竞争对手便宜的基于GUI的第一代Macintosh工作站,施乐最终退出工作站市场。
推荐经销商